打造生态公路,展现自然之美(《中国交通报》)

栏目:媒体报道 发布时间:2014-08-15
随着交通的快速发展,生态建设的必要性日益凸显。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中,会穿越农田,山林、河湖、湿地,最大限度的减少耕地占用,保护并恢复植被,是生态工作者一直追求的目标。近日,在2014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上,北京市首发天人生态景观有限公司阐述了建设生态公路的观点,得到了与会专家和同行的一致认可。
——编者
一般来说,路域生态建设仅占整个公路投资的1.5%左右,但其可以大幅提升公路的安全性和服务功能,具有良好的性价比。但目前一些交通路与工程只是“绿化”工程,并不是生态工程。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公路,安全、经济、美观、自然一个都不能少。
从事后修补变为事前规划
生态公路首先要让生态建设和公路建设在规划上同步,做好顶层设计,未雨绸缪,而不是先破坏再治理。如在选线上尽量避让耕地、湿地,如果实在无法避让,应该采用桥梁跨越耕地和水体,减少对环境的影响。沿河路段须紧贴山体布线,采用桥梁减少土石方开挖,减少对河道的影响。隧道进出口分幅之间空地进行地形改造,既减少了弃土场占地,又大大改善强化了隧道进出口的景观效果。草原路段路基清除的表土不是丢弃,而是堆放公路两侧作为绿化用土。
采用乡土物种 建立植物群落
公路建设中开挖后的山体边坡既脆弱又有碍观瞻,所以路域的生态边坡应该安全和美观兼得。要做到这点,须把握好植被乡土性和多样性两个原则。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,一方水土同样养一方植物。在植被物种选择上,主张以乡土灌木种为主,建立目标群落。提倡采用先锋树种,减少草本植物的用量,控制喷播厚度,不过度设计。依坡质、坡率、坡向,采用客土喷播,厚层基材喷播、生态棒(生态垫)、生态袋、植生袋(带)、鑫三角等不同技术,对开挖后的山体、隧道口进行植被修复。形状各有高矮,生长各有长短,巧妙、立体的搭配可让边坡始终保持绿色,边坡水土逐级稳固,实现安全和绿色兼得。实践表明,师法自然的路域生态系统,一般建设5年后就可逐渐脱离人工养护,完全靠自然的光照和降雨生长。
在修复中,要减少人为痕迹,最大程度的与周边自然环境融合,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生态修复。对公路建设过程中动物保护方面,王英宇董事长讲到,可以通过合理选取桥隧方案和动物通道、控制高低路基填挖高度、做好路基保护和排水、合理设置取弃土场、优化交通设施等,减少对动物的影响。
分级养护 研发生态基质土
打造生态公路不仅要关注前期的建设,还要注重后期养护。在工程建设取得一定的成果后,在养护管理中实施精细化养护,根据坡面植被状况采取分级养护,通过补种穴栽苗、湿喷和点播苗,在碎落台、桥区、中央隔离带等地方增加彩叶树种,空地点缀当地野花等措施,提高了单位面积内木本植物的数量,丰富了植物种类,使京承三期高速沿线景观与周围自然环境更加协调,进一步提升了景观效果。
供绿色植被生长的基质土,是整个路域生态工程中成本最高的一部分。目前,基质土的主要成分是土壤,再配合其他有机营养元素制作而成。随着土地资源越来越稀少,这部分成本会越来越高,成为制约路域生态工程发展的因素之一。目前业内的思路是让生于自然的绿色植物归于自然。首发天人生态的科研团队目前正在研发新的基质土制作技术,即把废弃的植物枝叶粉碎,再添加微生物细菌进行发酵,做成生态的基质土,既环保还省成本,目前该技术还在实验阶段。
“依山傍水,随弯就势,虽由人造,宛若天开”,这是首发生态公司对生态公路建设的认识,也是首发生态公司在生态公路、美丽交通建设中始终坚持的原则。在生态公路建设的基础上,还可以进一步拓宽生态产业,以科技为支撑,还原生态美景;以精湛的品质,展现自然之美,走一条特色交通生态之路。